神经梅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脉诊初探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医院简介         http://www.bdfyy999.com/

中医典籍大全手机应用:免费下载+免费使用

一、什么是脉诊

脉诊即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的脉搏,感知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判断病证的诊查方法。这个定义提示:诊脉的主体是医生的手指,客体是患者的脉搏,强调医生的主观能动性。目的是了解病情、判断病证。其中,对形象的概念则缺少更进一步的解释。

《黄帝内经》中云:“脉为血府”,提示古人早就认识到脉与动脉是密切相关的,是气血内出外达的通路。因而认为,可以通过对人体外部组织器官如血脉等,探查内部器官的功能,并形成特定的方法。所以我认为:脉诊是通过判断人体动脉搏动规律,进而搜集人体内在体质特征与疾病信息的方法。严格来说,这种方法应该是普遍适用的。也就是人体任何一支动脉的浅出体表的搏动点,都可适用相关的方法。这也是脉诊起源时的状态。

我们知道《黄帝内经》时代的诊脉法很多,如五脏脉法、三部九候脉法、十二经脉脉法等。这些方法的产生,都是为了从人体动脉浅表搏动点的搏动异常,去判断人体内在的生理与病理的改变,进而为临床治疗服务。可以说这些方法在当时都是有效且有用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技术被淘汰了,有的技术则被转换、归并。最后形成了现代的寸口三部九候诊脉法。

如果我们伸出自己的双手,用手指反复触摸自己双手腕内侧的桡动脉,就会发现两侧桡动脉的韧性、力度,甚至于粗细、长短都不一样。传统中医认为,就是这些差异间接反映了人体的功能状态。对这种差异的诊查与分析研究,也就成了中医临床中最重要的技术—脉诊。

脉诊是如此重要,《难经》中明确指出“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其中神圣者可望而不可即;工则是工匠的意思,也是认真的意思;而巧则为一种技巧,是真正能够使用及提高人体思维辨析能力的一门技术。曾有人说,脉诊为中医四诊之末,也是从这个排序而来。但中国人是一个含蓄的民族,把脉诊放在第四的位置,可能恰恰是另一个方式的重点提出。

二、脉诊因何成疑

我曾经带教过一位硕士实习生,他是一位具有良好认知理念与学习能力的学生。他明确地说过,在见到我之前根本就不相信诊脉,认为中医诊脉就是骗人的。见我之后才发现诊脉是真的,而且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的。同理,如果用“诊脉是不是真的?”这个问题,询问众多的中医从业者,得到的结果将是不屑一顾。不过,这理由则应是完全相反。一部分人会说:诊脉当然是真的,这还用问?另一部分人则会回答:诊脉当然是假的,这还用说?其实,这个问题,也许要转换为另一个问题,才能更为清楚的表达它实际上的内涵。即:中医到底是怎么回事?

现在,站在21世纪的高度,回头看传统中医。传统中医本身的知识体系是非常完整且有序的。但无可否认的是,中医更偏于理念化,对学习者认知能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要求高。现代医学则明显具有直观与朴实的特点。回到一百年前,那个时期西风东渐,西医挟科学之利,呼啸而至。西医是清楚与明白的,是有科学事实支持的。于是,人们普遍认为西医是科学的,中医是不科学的。这时站在“科学西医”的立场上看中医,就会看到很多问题。将这些问题汇总起来就变成了一本书《灵素商兑》。

在七十多年前,中医界出现了一个重大的事件,这就是“废止旧医案”的提出与推行,这件事对中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废止旧医案”的提出者,也正是《灵素商兑》的作者——余云岫。他曾经说,如果让他来当中医会是一个很好的中医。他也曾将自己的思考与疑问提了出来,但是没有得到太多的呼应。于是乎,写出一本书,又提出了一个“废止旧医案”。此时的中医从业者看到了“废止旧医案”的巨大杀伤力,于是群起而攻之。最终,中医靠自己的人气(现在叫人脉)、临床疗效终止了这个提案,但潜流未息。

《灵素商兑》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从一开始,问题的指向就是中医的根本——《黄帝内经》,并将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作为突破口,用解剖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将现代医学在解剖学上的成果与中医固有的解剖理念,进行对号入座式的比较。认为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是原始的、错误的,且《黄帝内经》是不可靠的,从而给中医体系以沉重打击。

在制止这个提案的过程中,中医主要靠疗效说话。应该说最后的胜利仅仅是险胜,问题依旧悬而未解。此后,中医开始了对自身理论体系直观化剖析,这就是现代中医研究的开端。但中医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且体系完备,自成一格。特别是中医体系内部,大量的名词与理论,都有自己专属的解释与定义。

事实上,中医的认识方法与研究理念是有一定超前性的,如“心”这个名词,就有解剖结构概念、功能概念、系统概念等不同的认识方法及层次。而这些层次的认识是在中医理念的指导下,以知识与经验为背景,逐渐深化的过程。贸然将西医的研究理念与知识体系,直接生搬硬套到中医身上,则必然造成中医自身的弱化与混乱。这时,那些强调体验感悟、强调思辨能力的技术走向“被”消亡的命运,就成为可以预测的事情了。而脉诊就是这样的技术。于是,我们看到“脉诊是不是真的?”,这样一些命题,就会时时浮出水面。

20年前,我跟师学脉,渐入佳境。所言、所思、所用,无不关脉。这时有个朋友问我:“你跟师傅学了这么长时间的脉,到底学到了什么?”我当时又讲理论、又讲用法,言之滔滔讲了半天。他突然开口:“你跟你师傅也没学啥,就学了一句话‘脉是真的’”。是的,“脉是真的”!这的确是我学习脉诊的第一个感悟。其实,脉诊是不是真的,在古代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脉诊仅仅是中医诊断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强调技巧的组成部分而已。但过分强调感悟,以及古人在描述具体问题时相互问责,又为“脉诊是不是真的?”这样的问题提供了被质疑的把柄,于是问题日渐复杂。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在这些纷繁复杂的线索之间,我找到了一个线头,并沿着这个线头解开了所有的结。这就是手感,也就是医者指端的感知能力。古书上没有明言这个问题,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需要这个命题。而现代脉诊书中则不见言,是因为这些研究者根本就没有深刻体验到,或者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我的脉诊实践

1.初识脉诊

二十多年前,刚上大学时的我对脉诊极为感兴趣,于是多方探求。这时我外婆(儿科医生)说:“诊脉?不就是‘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门’吗?”我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可又似乎没那么简单。看过很多脉书后,变得更糊涂了。

有一次随便翻《神仙济世良方》中有“葛真人论脉诀”一文。指出:“脉诀大约言愈多,则旨益晦”,“切脉之最要在浮、沉、迟、数、虚、实、涩、滑而已”。细思之,真是知者之言。乃依言行之,感觉已经得脉诊之要。进而推衍精进,自认脉学功夫大有长进。

有一次,一个同学忽然要我为他诊脉。该同学素不信脉,并明言,让我查脉就是为了验证脉诊是否可信。遂认真诊查,查之再三,觉得该同学的右手关脉偏弦,就断其腹中不适。回答说我诊错了。反复询问。同学才说,他当时胃痛。于是,我说脉诊诊对了,他却说没诊出来。两人各执一词,都不能说服对方。转眼之间,就要毕业了。此时,我已经可以熟练使用现代寸口脉诊中的脏腑定位理论,诸如,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门,浮脉多风,沉脉多郁,有力实热,无力虚寒等理论。用之临床,每言中的,如头不舒服、腰有问题等,多有应验。不禁心中沾沾自喜。

2.发现手感

大学毕业后,舅舅给我介绍了吴老师。虽然是带艺投师(本身是大学本科生,当时人谓天之骄子),也算是师出有门了。孔子曰:“礼失求诸野”。师门虽然藏之民间,却是中医正途。师爷朱穆林是清朝最后一位御医,学术上承清朝名医黄元御。临证思辨正是中医正统。吴老师尤其精于脉诊,好凭脉用药。与患者相处须臾,处方施药,每每中的,如有神助。且不待问诊,只一脉诊,审证查源,如同亲见。到此,方知脉诊为何,以及脉诊在中医临床体系中的重要性。

然让人为难的是,每日侍诊,若有疑问,吴老师只是点头微笑,或仅言“好、好、好”。如此三月之后,如有所问,吴老师方可以有问有答。再三月,才可畅所欲言,兼及俗词俚语。此时才知,初三月间,问师不答,非不答也,实是答无可答。后来当我自己也带学生的时候,对这一点的感受也就更深了。经常面对学生的问题,有答无可答之感。因为双方对脉的描述完全不同。往往学生自认为诊出了一个某某脉,但事实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更糟糕的是,有时这些学生对脉的表述纯粹是自己的主观猜测。如此论脉,让我这当老师的实在是不知从何说起。

诊脉一道,最重感觉,所以古人极为重视师徒相传。实是师徒传脉,虽是手手相传,也需心心相印。如此手手相递的传脉之法,与书本之传、学校之传,这等口耳之传完全不同。故知诊脉的知识一定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临床。古人尝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以往由于课本知识,只知道“三世之医”为能读“三世之书”之医。《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为中医之根本,是为三世之医。至此方知,此言差矣,真是书生之言也。为医之道需有师承,有巧思,下苦功方可得真。

3.认识全息

拜师学艺,从此中医学习似入坦途。想起恩师,查脉决疑之态,不禁向往之。特别是老师常言,某某肺部某处有一炎症,某某胆囊肿胀,某某腰痛如何,心实讶之。每想深入,难得其门。

有一次,母亲让我为其诊脉。自诉上感、咽痛。便按脉理于双寸细查,忽然感觉到寸脉的内上方,似有一物厥厥动摇,似为咽喉之地。以后凡类似病,多于此处见这种感觉,竟然十有九对,乃定此为咽喉。

后来,我去西医科室轮转。值夜班时,多给这些年轻的西医师聊聊中医、西医之事。兴之所至,不禁故弄玄虚一下,常使这些年轻的西医医师,瞠目结舌,有不可思议之态。时间既久,发现在此诊脉,不仅可以知道患者有无咽炎,还可以分辨咽炎急性期、慢性期,甚至于将发未发的状态。

回顾既往知识,发现寸口脉法中,左肝脉是个问题。按现代脏腑解剖,肝脏大部位于人体的右侧,少部位于人体的左侧。同样的,胆囊也位于人体的中线偏右,可寸口脏腑定位,此二者却在左手之关部。也有人解释为,诊查者之左,即患者之右,以此为别。但联系到心也在左手脉,可知这样的解释是不对的。这个问题只能从实践之中回答。反复查验后,发现慢性胆囊炎患者,多在左手关脉偏上的位置有一沉弱之点。乃知,此肝胆二者定于左手之关脉之为对。但这样的定位法,仍与解剖学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脉象的这种改变说明:脉搏变化是人体脏腑功能在诊脉部位的反射,而不是简单移行。

家传“方氏头皮针”,中学就已经反复学习过。当时张颖清先生引领的“生物全息律”研究正方兴未艾。而方氏头皮针,则正是旗帜鲜明地支持“生物全息律”。因此张颖清先生,在《全息生物学研究》一书中明确将“头皮针”(方氏头皮针)列为支持生物全息律的证据,同样列为证据的还有中医脉诊。

重点提出的是《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这一段,早年看到这一部分时,颇有不以为然之感。此时,重读此书,则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于是一路精进,似乎脉诊不过如此。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再向后研究发现,脉诊还真不是如此之简单。

4.读书生疑

从中医历史看,诊断是中医学研究的重头戏,而脉诊的研究是重中之重。每个中医大家都要说两句,自说自话也没关系,问题是这些大家个个都要将别人评论两句。于是有褒有贬,评说不一,让人无所适从。

如李时珍评述诊脉“特以诊五脏六腑之气也,非以诊五脏六腑之形”,就是明着在批评那些力图用诊脉的方法,确定疾病病位的观点。但他自己说的对不对也无从知晓。《全息生物学研究》中提到脉诊也是全息,笔者颇有不以为然之感,也就是因为这句话先入为主了。幸好,我还有老师,还有自己的脉学理念,以及大量的脉学实践,还有时间,我可以慢慢验证。

5.手感决疑

手感是指手指头的感觉。这两个字的组合,古代的脉书似未曾见,现代的脉学研究也没有明确提出,但这却是实实在在的事情。过去老先生们看病,一诊脉,将病情发生演化的过程讲得清清楚楚。所谓“不劳病家张口,病情原由尽知。”小字辈忙上去一摸,但觉茫无头绪。问问老先生,是怎么做到的?老先生会说:“这是功力,慢慢来。”这个“功力”之间的差异,往往就是手感。

功力深的老师,诊脉是非常快的。这提示,手感与人的感知能力有关。我们也就是利用手感来搜集从脉象上所表露出来的各种疾病信息。人体的皮肤表面有痛觉感受器、压力感受器、温度感受器等不同种类的感觉神经末梢。这样,临床上的手感是一种综合感觉,所以掌握手感是很难的,也需要有长期艰苦的练习过程。

医院的时候,我在出门诊的同时去病房值班。晚上查房都有实习学生跟随,见到特别典型的脉象,就顺便让同学们体会一下。有一位脑血管病病人,脉象表现出明显的滑大之象,提示本病属于痰火上炎、蒙蔽清窍。如此典型的脉象,赶紧让身边的同学体验一下。不过他们的表情木然,于是,我也就无话可说了。手感这么重要,为什么以前的脉书未曾提及?原因是,一个不必说,一个不可说。

古代学医都是师带徒式的私相传授。徒弟随时都与老师在一起。金元四大家中的朱丹溪,即是脉诊大家。据《丹溪翁传》记载,由于朱丹溪医学基础好,罗知悌“即授以刘、李、张诸书,为之敷畅三家之旨,而一断于经”、“罗每日有求医者来,必令其(丹溪)诊视脉状回禀,罗但卧听,口授……”

朱丹溪本身是带艺投师,被罗知悌收为徒后,跟师期间向老师学习各家医学理论,老师为了让他专心学习,还给津贴,让其贴补家用。临证时,经常丹溪自己诊得脉症,上禀师父。在师父的直接指导下处方用药,手感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养成。所以,丹溪翁著《脉因证治》专论脉证相应之道。如此可见,手感一论,知之者不必说,不知者没法说,故难于书中见到。

中医典籍大全手机应用:免费下载+免费使用

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让更多人看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医院就医★

“自愈”好过“治愈”,人体的自愈力,就是你的“神医”!

揭秘元朝太医最简单养颜法,只有一句话!

阳气产生于脾,根于肾,萌芽于肝!(补阳方法大全)

美食佳肴话“三参”

男子脑子里长满多条虫子,医生:竟是吃惹的祸,很多人都在做!

大师?一群无耻的流氓!文化的毒药!

张曼菱|我用命试出了中医的真伪

现代女人为啥百病缠身?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答案!

余浩:为何老中医总是提醒要少吃水果?并非仅仅因为寒凉!

给李咏治病的名医终于出来说真话了:别再放纵了,真的会死的!

痰湿体质是个什么鬼?此文把痰湿一次性说清楚!(值得一看)

舌诊图谱大全!看看舌头就知道哪病了!(附讲解视频)

这篇把补脾的知识全讲明白了,一定要收藏

背诊: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脾虚比肾虚更危险,90%的人不在意!

五运六气,你的生辰决定了你的先天体质!

一打喷嚏就尿出来,如何艾灸?

艾灸祛除祛斑、黄褐斑的方法

一打喷嚏就尿出来,如何艾灸?

艾灸祛除祛斑、黄褐斑的方法

光明日报:中医药参与卫生应急仍需畅通渠道

养生时代,喝什么好?.

全世界只有中国人喝热水,这是为什么?答案绝对让你意想不到

快来看看,你的生肖对应中医哪个脏腑

提心吊胆是万病之源!总是紧张也会偷走健康

孙思邈:夜饭饱,损一日之寿

这样站桩,很快恢复你的元气!

睡不好,百病生,国医大师支招,让你睡个安稳觉!

学习

中医中药——《酸枣仁》

一个治脱发白发的经典方剂

疗效就是中医药的生命力

《伤寒论》经方方剂总结

男子洁身自好多年,竟被查出严重梅毒!医生的一句话惊掉下巴……

怪病多痰:看国医大师如何治痰饮!

补血佳品花生衣

小小紫苏功劳大,全身上下都是宝

咳喘不止、上楼费力?这几招一定要学会

当心这些被忽略的细节,避免腱鞘炎

帮新生宝宝退去“天生黄”

岁月可流逝,美人不迟暮——中医教你抹去皱纹

“午睡”竟然越睡越累,到底怎样才是“午睡”的正确打开方式

胃口变差怎么办?如何重振食欲

贫血和血虚是一回事吗?

得了脂肪肝,还能“瘦”回来吗?

黑眼圈?中医来告诉你:脾虚眼袋大,肾虚眼袋黑

为什么有的人刮痧不出痧?

提心吊胆是致病的根源,无意识紧张偷走了我们的健康

真传!中医扶阳秘诀,学一句悟半年!拿去慢慢研究……

到底是作死还是养生?中国式跟风害了无数人

养生不能过度!

“毒五月”将近,9个症状看你是否中"毒"(附对治方法)

女人怎样养生

假如人人学点中医,不知可以避免多少悲剧

现代科学的发展也给中医带来了历史机遇

吃姜到底去不去皮?原来还分这几种情况…

“*参”代“人参”,靠谱吗?

越着急入睡,越睡不着?用这招让你酣睡好眠!

足跟痛的几种针灸治疗方法

舌诊图谱大全!看舌象辨疾病!(附讲解视频)

中医方剂的诗意命名

睡不好,先泡脚

扶土抑木除脘痛

中医人临床必备句!这些经典格言你都会了吗?

中医方剂最常用的5种疏肝方

这5种调理失眠的方法,让你倒头睡到天亮

几点起床最健康?(建议永久收藏)

竟敢看不起艾灸?这套秘传灸法,万人疯抢,限时免费领,快来!

“阳气不足,阴邪内生”是生癌之本

购买实体中医教材:

中医教科书在线购买

中医教科书在线购买

针灸相关教科书在线购买

推拿相关教科书在线购买

===================================

《问中医几度秋凉》在线阅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在线阅读(小郎中学医记)

什么是真正的中医?

热文推推荐


  
  
  
  
  
  
  
  
  
  
  
  
  
  
  
   .

==================================

年2月文章排行

年1月文章排行

年12月文章排行

年11月文章排行

年10月文章排行

年9月文章排行

年8月文章排行

年7月文章排行

年6月文章排行

年5月文章排行

年4月文章排行

年3月文章排行

年2月文章排行

年1月文章排行

年12月文章排行

年11月文章排行

年10月文章排行

年9月文章排行

年8月文章排行

年7月文章汇总

年6月文章汇总

年5月文章汇总

年4月文章汇总

年3月文章汇总

年2月文章汇总

年1月文章汇总

年12月文章汇总

年11月文章汇总

年10月文章汇总

年9月文章汇总

年8月文章汇总

年7月文章汇总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